一家三代逐梦路
筑路之程,也是筑梦之旅。对于我们,它是一个故事的开端,而对于银川客运段高铁车队,她们已是故事的一部分。
在每一条延伸向远方的铁轨上,每位乘客的故事在此错身交换、流动和抵达。在列车车厢内,银川客运段高铁车队队长李辉,她总是那位帮助别人“摆渡”梦想与远方的人,她不曾携带行李,也不曾真正到站,而她的经历就是行李,出发即是抵达。
银西高铁开通前夕,记者试乘采访时,见到了正在忙碌的李辉。“父亲,我,还有我外甥女,都在铁路战线上工作。”李辉的父亲李光玉,见证了银川至北京直通列车的开行。外甥女计茹,在去年底宁夏首条高铁开通时,担当首趟值乘任务列车长。
一家三代,铁路为家,见证了宁夏铁路的提速升级。
“我的父亲李光玉,1957年就来到宁夏工作。当时的工作条件很艰苦,父亲除了为乘客提供服务以外,还要负责烧锅炉取暖等事务。1990年4月1日,银川至北京的169/170次直通列车开行,当时父亲就在车上工作。”李辉记忆里的“火车票”精准地记录了宁夏铁路发展的时间节点。
持续忙于准备银西高铁开通的乘务工作,李辉很久没有回过家,即使回去,也只能和父亲匆匆相见。“每一次见面,父亲都很热切地询问银西高铁的近况。”李辉说。小时候,父亲每次出门上班,她也总想跟着,能坐着火车走出宁夏,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。
受父亲的影响,1991年客运段招工,李辉如愿穿上了梦想的制服。第一个工作任务,是背诵铁路旅客运输规程。第一天,李辉一直背到了凌晨。“父亲在工作中,特别重视业务学习,我也一直以他为榜样,严格要求自己。”积累的里程越来越多,李辉也从一名餐车服务员起步,成长为普通列车乘务员、列车长,并成为宁夏高铁车队的第一代队长。
随着宁夏结束了没有高铁的历史,高铁车队的组建面临全新的开始。李辉和同事积极向兄弟单位学习,严苛对待每一个细节。“我们认为,高铁应当匹配更高标准的服务。”李辉说。2018年7月,银川客运段从3000余人中选拔出的34名乘务员,集体前往北京客运段学习。
“哪怕是最简单的微笑,每天也要练习至少40分钟,并且要把嘴巴遮住,看眼睛是不是也有笑意。面对严苛的标准,在3个半月的培训里,我们完成了高强度的学习和实践,铸就了这一支高铁车队队伍。”李辉说。
李辉是外甥女计茹心中的偶像,计茹是家里的第三代铁路人。“她从小就喜欢听我们讲火车上的故事。”李辉说,计茹毕业后进入铁路系统工作,携带着家里的铁路“基因”和对业务的追求,如今,当年的小女孩已经从塞上江南走入江南,在杭州段高铁车队工作。
从绿皮火车到高铁,旅客的出行需求也在改变,提出了更精细的要求。“高铁上的乘客很多是商务人士,我们也注重契合这部分旅客的需求,比如可能不会过多地打扰他们,便于他们在途中可以充分休息。”李辉说。
日前,复兴号全新车型“蓝暖男”上线,将首次亮相银西高铁。“复兴号有更多的智能化元素,比如座位自动指示灯,将提升乘务工作的效率,也将进一步更新我们的服务理念。”李辉说,“银西高铁的开通,这不仅是铁路人的期望,也是宁夏人民的期望,希望高铁能带动宁夏更高速发展。很激动能够参与其中,我将再一次见证历史。”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毛雪皎)
12月20日至12月22日,三组CR300BF型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踏着夕阳陆续来到银川,“蓝暖男”将担负起银西高铁旅客运输任务。
开着高铁回家去
工作3年,新晋高铁列车长邢凌熙的回家之路终于不再遥遥无期。原因很简单:高铁开通后,邢凌熙的老家庆阳成为沿线站点之一。这让邢凌熙的回家频次从一年最多两次,“浓缩”到每周一到两次。
早在2013年上大学时,邢凌熙的回家路就不容易。从兰州到庆阳只有一趟冬冷夏热的老式蒸汽机车,14个小时的颠簸后,他还得再转乘大巴车,继续5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才能到家。邢凌熙到银川客运段工作后,也有普速列车可以过站庆阳,但路程依旧曲折:坐火车从银川绕道平凉,转其他车次到泾川县,再坐大巴车到附近的一个乡镇,然后等父亲驱车20多公里来接他回家。
“所以平常的休息我是没法回家的,因为光路上就要耗费两三天。而且回程也要提前一天出发,否则很有可能赶不及上班。”邢凌熙说。除非是家里有重要的事或者公休,一般情况他不会回家。
让邢凌熙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18年年初春运,上班没多久的他遇到家中突发急事。因为怕火车太慢赶不上,邢凌熙花了大半天时间坐大巴车赶回家中。按照他的计划,4天假期最后一天,返程直接坐飞机回银川上班,没想到一场大雪,他没赶上返程的飞机,大巴车又因为下雪停运……邢凌熙说,那时感觉自己就像是电影《人在囧途》里的角色一样无助。
2016年,从某个电视节目获知银西高铁正在筹建的消息后,邢凌熙就比其他人多了一份期待。“以前十五六个小时的路程缩短到近3个小时,到庆阳站坐大巴或家人开车来接,40分钟的车程足够到家。”对于邢凌熙而言,银西高铁终于能让他在家过周末的“奢望”变成现实。
2017年年底,邢凌熙成为银川客运段一名列车员,从一名普速列车的列车员,成长为银西高铁的一名高铁列车长,邢凌熙最大的愿望,是在这条线路为更多旅客带来精细服务的同时,也能让更多人的回家路,通过银西高铁而变得更短,更快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唯 武晓瑜)
高铁乘务员贴心服务。
宁夏比想象中更好
“来了之后发现在银川生活比想象中更好,希望更多的人来这里工作生活。”12月23日,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科物理师孙亚平博士说。
孙亚平是甘肃人,2019年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做博士后时,不同城市向她抛来“橄榄枝”。几经考量,宁夏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、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因素吸引她留在银川,“尤其正在建设的银西高铁是个特别加分项”。当年3月,孙亚平作为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加入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科,她的到来在该科室品牌建设和医疗课题研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效应。当年9月,她的丈夫也凭借优秀的履历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银川,与她团圆。银西高铁开通在即,孙亚平已经做了一些计划,待银西高铁正式开通后,她将积极联络四川、上海等地的科研资源,加强跨省区之间科研平台资源共享,合作开展肿瘤领域项目研究。
银西高铁开通后,不仅打通了路陆交通的新通道,也打通了人才交流的新通道。宁夏怎样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?
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技处处长苏海峰认为,随着国家高铁网络建设的不断推进和银西高铁的建成通车,将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宁夏寻找就业创业机会。近年来,宁夏先后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、针对性强、效果突出的人才政策,构建了覆盖人才引进、培养、激励、评价、保障的长效机制,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创造了条件、搭建了舞台。如在人才引进方面,宁夏实施安家费、工作补助和科研项目资金支持政策,对全职引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分别给予20万元至220万元的安家费,给予每月2000元—5000元工作补助,连续补助5年;根据行业差异、项目类型、体量大小等因素,给予8万—3000万元科研项目启动经费。在人才服务方面,实行高校毕业生“零门槛”落户制度,建立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、子女就学优待制度,根据引进高层次人才具体情况,力所能及提供其配偶就业、子女入学、休假疗养、医疗保健等21项服务。
苏海峰表示,应对高铁开通后可能带来的人才“虹吸”效应挑战,宁夏将在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、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、更加适宜的人居环境上下功夫,为各类人才来宁夏创新创业搭建平台、提供服务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溦 马照刚 刘楠)
动车司机吴建兵正在驾驶动车。
束彦:打造高铁“道岔模型”的“手工达人”
在兰州铁路局银川工务段,有一个银西高铁吴忠车站15号道岔的手工模型,出自23岁的职工束彦之手。按1:100比例计算,这个1.6米长的道岔模型从构思到成品,束彦足足花了10个多月。
95后的束彦于2018年年底入职银川工务段中宁线路车间。工作中的实操让束彦逐渐了解到,道岔是线路设备最复杂、最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只要能把道岔知识弄明白,就能从容应对大多数的线路病害。
从上初中起,束彦便对制作手工模型十分着迷,参加工作前,他先后制作出近10个高难度手工模型。在得知银西高铁吴忠车站15号道岔是兰州铁路局所辖范围内难度系数最大的道岔之一后,他就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双手,去完成一个最好的模型。
“线路病害中,道岔、小半径曲线和钢轨接头是最麻烦的3个问题。高铁线路中不存在小半径曲线和钢轨接头的问题,主要问题还是道岔。”束彦说,常规线路使用的道岔一般都是12号的小道岔,尺寸长度在37米左右。银西高铁吴忠车站15号道岔难就难在是42号大型道岔,尺寸长度一般在157米左右,是12号道岔的4倍多。“像是作为道岔最薄弱地段的尖轨部分就有40多米,技术难度特别大。包括后期的维修、保养等环节,都比一般道岔更复杂。”束彦说。
2019年年初,年轻的工务段职工向师傅要来吴忠车站15号道岔的电子图纸,说干就干。从构思开始,选料、计算、制作……束彦一步步地完善模型的所有细节。不论是工字钢的轮廓、距离,还是枕木的间距和数量,模型需要的每一个数据,他都完全按照比例精确还原。
现在回想起来,其实制作中的困难有很多,像是图纸数据不全、比例计算繁琐、木质材料易碎等,但他都耐着性子逐一解决。和常规模型不同,道岔模型制作工序较为单一,但对安装技术要求又特别高。1.6米长的道岔模型共有262根轨枕,起初,束彦每花20分钟才能做一根轨枕,随着经验积累,一根轨枕的制作时间逐渐缩短为10多分钟。制作工字型轨条是整个过程最难的部分:不仅要在2毫米宽的竹条上刻出槽型,还要保证钢轨基本尺寸要达到1.5×1.76毫米,全部要靠手工磨制完成。“磨制一根40厘米长的轨条必须一气呵成,否则只能重头再来。”束彦说。
虽然在10个多月“工期”中,束彦多次想要放弃,但当真的组装完成的瞬间,他看着眼前的成品,觉得之前所有的困难都值了:“我收获的不仅是精细的道岔模型,还有种种相关知识的积累。”
今年7月,束彦调到了银西高铁庆阳线路车间,但对他而言,那个留在宁夏的道岔模型,除了是方便铁路“小白”更好理解书本知识的工具外,更是银西高铁开通最好的见证之一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唯)
3场“让路”的错峰婚礼
随着银西高铁的开通,兰州铁路局银川电务段吴忠高铁信号车间的3个90后青年也终于全部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。
自今年5月起,银西高铁的静态验收、设备精调、联调联试等工作逐项展开,同为1992年出生的技术员牛志远、贺宗月和王永磊一边忙着工作,一边抓紧筹备着各自的婚事。然而,3个人在一次聊天中发现,3场婚礼都“扎堆”在7月。如果3场婚礼同时举行,会直接影响到该车间整体工作。于是,牛志远等3人便相约调整婚期,“错峰结婚”。
没有同事到场的“特殊婚礼”
因为牛志远的婚礼已一切妥当,贺宗月和王永磊决定让他先在7月举行婚礼。
牛志远的妻子马思萌也是银川电务段职工。银西高铁施工介入后,她调到环县高铁信号车间。亲人去世和疫情,让两人接连两次推迟婚期。“我俩同在银西高铁线路上工作,共同为银西高铁开通努力。婚礼虽然延期举行,但幸福却不会迟到。”马思萌说。
二度推迟婚期后,小夫妻将婚礼定在了周末,“主要考虑同事都能方便参加婚礼”。然而在7月25日,吴忠高铁信号车间的83名干部职工却没有一个人到场。原来,由于线路施工计划调整,自7月25日零时起,时长28小时的银西高铁引入吴忠站施工正式开始,所有人必须到岗,投入工作。
婚礼当天,看着为同事预留的座位空无一人,一对新人却表示释然。婚礼结束后,牛志远在微信群留下一段话:“感谢大家为我送上的祝福,你们在现场辛苦了,我忙完这几天就回去和大家并肩奋战。”
个人幸福“让位”银西高铁
9月9日晚,交接完工作的贺宗月急匆匆地登上吴忠开往银川的高铁。2个小时后,他要乘坐11个小时的火车到青海省西宁市,再换乘汽车赶往100多公里外的海东市互助县。一天后,就是他的婚礼。
因为女友在互助县老家,两人从恋爱起就聚少离多。今年春节,两家人定下婚事。但因贺宗月工作忙,离家远,选房、装修、购置家具等事宜全都由他年迈的父亲一手张罗。
到了拍婚纱照时,因为工作实在太忙,选定的日子一推再推。直到车间主任专门为他批了假,贺宗月才回家拍照。“坚守岗位是我的职责。婚礼为银西高铁建设‘让位’,我和女友都愿意!”贺宗月说。
迟到的幸福终会到来
得知牛志远和贺宗月都将婚期定在7月后,王永磊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婚期延后。“推迟婚期的决定,王永磊不仅没有提前和家人商量,更没有告诉未婚妻段丽敏。犹豫好几天,他才告诉未婚妻准备延后婚期的事。段丽敏因此好几天都没理他。可没过几天,王永磊却收到了段丽敏的短信,说把婚礼调整到了10月2日。
说起王永磊的“先斩后奏”,段丽敏坦言当时确实很生气:“已经给家里亲戚朋友说好了,如果时间太紧张订不到酒店,婚礼就没办法正常举行。”好在说明是为了银西高铁建设,酒店立即同意延后婚期,段丽敏也因此消了气。段丽敏说,对自己和王永磊而言,这份爱和幸福就如同银西高铁,一定会如约而至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唯 李徽)
贺宗月在进行线路检查。
购房记
走兰州8个小时,走西安6个小时,走银川5个小时!家住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毛丽萍一直想在银川买房。
在267公里外的银川买房?丈夫听到这个消息后对她说:“疯了,跑那么远。就在环县待着吧!”
但今年,银西高铁开通,在毛丽萍心里藏了几年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。
12月19日7时,天色未亮,毛丽萍安顿好孩子后,匆忙坐上去银川的长途客车。已经连续2个月了,每到周末,她就要去银川看房。
客车在颠簸的道路上爬行,毛丽萍盘算着:这应该是最后一次坐长途客车去银川了。2个月来,她将银川新开的楼盘看遍了。这次,她想去中意的楼盘再实地查看一下。
一路上,车上的乘客和司机都在讨论,银西高铁开通后,从环县到银川仅需要1个小时,有的说,想把孩子转到银川上学;有的则在盘算着在银川开个环县特色餐馆……
颠簸5个多小时后,毛丽萍下车第一件事便是赶往约好的售楼中心。中介小穆则告诉毛丽萍,他最近接待的很多客户都是环县来的亲友团,“都倾向于在高铁站附近购房”。
从十几个楼盘中选择合适的户型,再到楼层、房屋质量及贷款手续等问题统筹考虑后,毛丽萍看中了金凤区一套房屋,她盘算着资金后下定了决心。“老张,我看好了房子,我决定买下来。”毛丽萍给丈夫打电话。
银川与环县,两座城市之间的计时方式,在高铁开通后将彻底改变——银西高铁,将两地间260公里的距离,浓缩在1个多小时的风驰电掣中。
3年前,在环县上班的徐鹏于银西高铁开工后在银川买了房。得知银西高铁开始建设,徐鹏就动了在银川或西安买房的心思。两个城市比较后,最后还是选择在银川市金凤区未来城购置了一套房屋。
“孩子要上学,我们准备举家搬迁至银川。”徐鹏边给朋友打电话边收拾东西。银西高铁开通后,他准备将家搬至银川,夫妻双方在银川找一份工作。同时,每周回环县看望老人。
“早早地在银川安个家,两地跑起来也不费劲。”徐鹏如是劝朋友。回程中,毛丽萍手中紧紧地摩挲着购房合同,看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高楼,满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赵磊)
本版图片均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鼎 党硕 摄